冬季,當樹葉轉黃,落雪覆蓋了大地,人們自然而然地尋求溫暖的庇護。在這季節,霜花點綴窗戶,呼出的氣都成為白霧,只想找個地方窩著,感受熱度。此時,什麼能比一碗熱騰騰的食物更能打破這寒冷的束縛呢?每一口滋潤的湯液、每一片軟嫩的肉都是對這寒冷的最佳回擊。而談到冬日的熱湯,怎能不提及歷史悠久的胡椒鴨和羊肉爐?
胡椒鴨,這道菜源自於中國的傳統料理,主打的就是那強烈的胡椒香氣,給人一種深入骨髓的暖。而羊肉爐則是源於北方的草原文化,那獨特的羊肉香與各種藥材煮熬的湯底,早已是冬季的經典選擇。這兩道菜各有千秋,但都是冬日暖胃的絕佳之選。今天,讓我們透過小玉的味蕾,來細細品味這兩道冬季美食的魅力。
踏輕胡椒鴨的魅力
踏輕胡椒鴨的製作方式
胡椒鴨,一道深受大眾喜愛的料理。它的烹飪過程彷彿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藝術表演。首先,選擇的鴨肉必須是肉質鮮嫩,肥瘦適中的,因此特別選擇特選1.6-1.8KG的土番鴨,保留飽滿鴨身,整隻不剁保留鴨肉的鴨油的原汁精華。
在清洗乾淨後,加入大量的沙勞越白胡椒粒進行醃製,去腥提味,讓鴨肉充分吸收胡椒的香氣,並且在用臺灣的溫體豬肚。再經過長時間的燉煮,鴨肉更顯嫩滑,胡椒的香氣也更加濃郁。而最吸引人的,就是那鮮明的胡椒味,給人一種從嘴巴到胃,再到整個身體的暖意。
小玉吃踏輕胡椒鴨的心得分享
小玉我非常愛吃鍋物,最喜歡加入許多配料,用看的就暖入心扉啊!!!!!
跟大家說實話,第一次品嚐踏輕胡椒鴨時,當我筷子輕輕夾起一片鴨肉放入口中,眼睛瞬間為之一亮,這胡椒的香氣真的很突出,重點是不辣,所以不敢吃辣的朋友也可以嘗試。
鴨肉也煮得恰到好處,整體味道相得益彰,肉質的嫩滑和胡椒的暖胃效果,當下吃當下有感覺,尤其臺灣秋冬兩個分明的季節,暖暖胃真是下班一大享受啊,能夠品嚐到如此美味又有暖胃效果的料理,真的是一種幸福。
而且踏輕除了胡椒鴨這個口味,也有蝦黃厚薑母鴨,黑胡椒洋蔥鴨,麻辣開胃鴨等不同口味的產品,讓冬天食補多了許多選擇。
知名網紅也是超推薦踏輕胡椒鴨
踏輕胡椒鴨的門市位置
★遠東百貨-信義A13店★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
📍營業時間:平日11:00-21:30/假日:11:00-22:00
線上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PEPPERDUCK
羊肉爐的古早味
羊肉爐,是許多人在寒冷冬日首選的暖身美食。它的烹飪方式講究簡單而精緻,首先是選用新鮮的羊肉,經過細心的剁切與洗淨後,放入一鍋滾燙的湯底中。特色在於這湯底,除了羊骨熬煮多時而成,還加入了多種香草和藥材,形成了一個既香濃又健康的湯底。羊肉在這湯底中煮熟後,肉質變得特別鮮嫩,帶有一種獨特的香味。
小玉對羊肉爐的深度評鑑
小玉品嚐羊肉爐時,會特別留意了羊肉的質地和其獨有的香草、藥材味。
好的羊肉的口感非常好,鮮嫩不柴,而且在這濃郁的湯底中,那些香草和藥材的味道真的為羊肉增色不少,儘管羊肉本身帶有一點羊膻味,但這些香草和藥材完美中和了那種味道,使整體味道更加和諧。
而且羊肉爐一定要搭配麵線,我自己還會在淋上豆腐乳醬,才是絕配啊!!!!
一般來說,我都到一些比較知名的羊肉爐店現場吃,像是我覺得湯頭最優的長疆羊肉爐,或是經過溪湖都會去的阿枝羊肉爐,羊肉爐的店家選擇真的比較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羊肉爐的湯頭無與倫比之處
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羊肉爐的湯底了。湯底濃郁,每一口都如同沐浴在一場味覺的盛宴中。而羊肉則是鮮嫩滑順,吃上一口,仿佛整個冬天的寒冷都被驅散了。這樣的組合,不僅能夠滿足味蕾,更是對身體的一場滋養。在冷冷的冬日裡,有這麼一鍋熱騰騰的羊肉爐在旁,真的是一大幸福。尤其加入茼蒿後,我的天啊!!!!!!!!冬天喝上3碗以上都不是問題
冬日暖身選擇,誰勝誰負?
當冬日的寒風嘯嘯而過,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方式讓自己暖和起來。胡椒鴨和羊肉爐,這兩大美食,都是許多人的首選。但到底哪一個更有助於驅寒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它們各自的營養價值和暖身效果。胡椒鴨的胡椒和鴨肉都被認為具有極好的溫熱效果,而羊肉爐中的羊肉和藥材也被認為能夠助於增加體溫。
營養價值,更勝一籌的是?
除了驅寒,營養價值也是我們選擇食材的重要考慮因素。胡椒鴨中的鴨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對於心血管健康十分有益。而羊肉則富含蛋白質、維他命B和鐵質,對於身體的修復和增強免疫系統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哪一個更有營養價值?答案或許因人而異,但無論選擇哪一個,都能確保冬天裡身體獲得充分的滋養。
小玉的冬季美食推薦
面對胡椒鴨和羊肉爐,小玉也進行了自己的選擇和建議。她說:“每當冬天來臨,我都會選擇羊肉爐,因為它那濃郁的湯底和鮮嫩的羊肉真的非常適合這個季節。但胡椒鴨也有它獨特的魅力,尤其是當你想要吃一些不同的時候。”不管是羊肉還是鴨肉,小玉都認為,在冬天裡,選擇適合自己的食材才是最重要的。
小玉的冬季美食終極結論
在這場美食大戰中,胡椒鴨與羊肉爐都展現了自己獨特的魅力。胡椒鴨以其嫩滑的鴨肉和暖胃的胡椒取勝,而羊肉爐則是以濃郁的湯底和鮮嫩的羊肉吸引人。面對這兩種美食,小玉也進行了她的評比。她認為,雖然每一種都有其優點,但對她而言,羊肉爐在冬天時更能給予她那種家的感覺和溫暖。
每一種食物都有其故事和獨特之處,值得我們細細品嚐。無論是胡椒鴨還是羊肉爐,它們都代表了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我們鼓勵讀者們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嘗試這兩種美食,找出自己真正的喜好。記住,美食的世界是多元和寬廣的,每一次的品嚐都是一次新的探險。不要害怕嘗試,讓自己的味蕾享受這場美食之旅!
踏輕胡椒鴨VS吳涵雯羊肉推薦評比當我們談到傳統美食,很多人會想起耗時且複雜的製作過程,而在現代忙碌的生活節奏中,這樣的烹飪方式似乎已經遠離了我們。但是,踏輕胡椒鴨的出現卻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為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飲食體驗。
踏輕胡椒鴨不只是一道料理,它更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每一口都帶有深厚的胡椒香氣,與鴨肉的鮮嫩完美結合,呈現出一種獨特而濃烈的風味。而這,正是踏輕對品質和傳統的堅持。踏輕胡椒鴨VS正港羊肉爐推薦評價
更令人讚賞的是,踏輕胡椒鴨結合了現代的技術和快節奏的生活需求,使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就能享受到這樣的美味。這不只是一種便利,更是對現代生活的一種尊重和理解。踏輕胡椒鴨VS錵鑶羊肉爐全聯推薦評比
結論上,踏輕胡椒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選擇,讓我們在現代生活的忙碌中,依然能夠品嚐到古早味的魅力。不論是為了解饞,還是為了追尋回憶,踏輕胡椒鴨都將是你的最佳伴侶。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與踏輕共度每一個珍貴的飲食時光。踏青胡椒鴨VS土羊肉料理推薦評價
中國的長城聞名于世。有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還有南方苗疆長城、草原金長城、黑龍江唐長城等。位于甘肅嘉峪關城北8公里處的黑山北坡處的懸壁長城,堪稱長城中的一絕。 顧名思義,懸壁長城不同與普通的長城,其特點是懸臥在大漠之中,雄峻陡峭,凝重滄桑,其中“懸壁”二字讓人浮想聯翩。據考證,懸壁長城始建于1539年,為南北走向。長城主體取材山體附近的礫石、黃土夯筑,有漫道、垛墻、墩臺等,其形狀、氣勢很像八達嶺長城。懸壁長城是嘉峪關關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絕無僅有。“龍奔欲駐首昂起,云霞萬丈摩青空。危樓高壓老龍頂,雕梁畫棟疑神工。”遠遠望去,懸壁長城宛如一條巨蛇在陡峭的山脊上蜿蜒爬行,尤其在夕陽下觀望,更是異常壯觀,因此又被譽為“西部的八達嶺”。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為了加強嘉峪關的防御,肅州兵備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峽南側的山頭上開始,監筑了一條長15公里的片石夾土墻工程,使關城防御更加嚴密,古稱“斷壁長城”。因城墻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封鎖了石關峽口,俗稱“懸壁長城”。懸壁長城原墻現只余一截,底闊4米,上寬2米,高0.5-6米不等。片石層厚10-15厘米,土層厚10-12厘米。現存750米長城經1987年重修,其中有231米城墻懸掛于高150米,傾斜度為45度的山脊上,高達6米,片石、土層厚度如舊。在墻頭曾筑垛墻和宇墻,首尾各添筑一墩臺,在首墩和山坡上筑臺階式漫道。游人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險峻處如攀絕壁。“萬里長城萬里關,迭障黑山暗壁懸”就是對此長城的贊美 叫人感到驚奇的是,用黃土壘起來的長城歷經千百年竟然屹立不倒,你就不得不佩服古人夯筑手藝的高超。據傳,當時筑長城用的黃土,在經過篩選后,放在青石板上,在烈日下焙干或用火烤干,使土中的草籽不再發芽,才能夯筑長城。工程結束后,要經過嚴格的驗收。在距墻一定的距離,用箭射墻,箭頭碰墻落地就說明堅固合格,如箭頭射入夯土墻,就是不合適,要返工重筑。正是由于當時修長城時,講究 “版筑甚堅,鋤不能入”,才能保存至今,成為大漠戈壁間的一大奇觀。有時贊曰:“峽口邊關暗壁懸,黑山疊嶂拒狼煙;城墻外里無磚塊,夯土能堆五百年。” 駐足在黑山腳下,仰望半山腰的城墻與呈黑褐色的山體連成一體。我的腦海里不由地涌現出“統漢峰西降戶營,黃河戰骨擁長城”、“征人飲馬愁不回,長城變作望鄉堆”、“大漠山沈雪,長城草發花”吟誦長城的蒼涼詩句。君不見,在黑褐色山體的掩映下,那條黃褐色的長龍彎曲盤旋著。歲月悠悠,風雨侵蝕,那創傷后的身影沒有感人的偉岸,沒有八達嶺的雄偉,但它以自己的堅毅延伸至茫茫戈壁深處,拱衛著一方安寧。而夕陽下城垛匍匐的面容,很讓人想到了當年離鄉背井的士兵鎮守邊塞的悲壯。此時此刻,皚皚白雪從祁連山麓蔓延過來,霜寒籠罩已讓它披上了天寒地凍的妝容,渲染著“有日云長慘,無風沙自驚”的塞外意境……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仿佛步入了遠古鐵馬秋風的歲月。漫道、垛墻、墩臺、烽火燧以及蒼茫大漠……那些歷史的遺存所散發出來的氣勢讓人在感到震撼的同時,也浮想聯翩。或許,這里是曾經的古戰場,驃悍的戰馬、勇猛的將士、險峻的關隘、鋒利的刀劍交相輝映;或許,那些戍邊將士早已逝去的英魂日夜駐守在這里,伴著長城邊上一望無際的荒涼戈壁,以一種無畏抗爭的姿勢,向每一個前來的探訪者講述曾經的歷史;或許,這里曾經是繁華商阜之地,以及裝滿貨物等待出關的商人,奔走于四方的旅客,誕生了許多愛情以及傳奇,如今卻也充滿了肅穆與凝重;或許,由于長年累月的風化和雨蝕,在人們的日漸遺忘中,垛墻早已沒有了昔日的雄偉高大,但從它不屈不撓的殘跡中,你依然能嗅出長城桀驁不馴的氣勢,依然能感受到它傲岸的脊梁上凹現的偉力與忠誠。 看似并不陡峭的臺階路,真的走起來還是費了不少氣力。那三尊高高的烽火臺,就像奮起的武士傲視長空,就像沉思的巨人默對蒼穹,就像當年的老友招手致意。坐到烽火臺的墩上稍作休息,讓心潮與藍天白云一道遐想,耳邊又響起了王昌齡“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詩句。如今,這段沿著山脊延綿向前的古城墻,再也聽不到那萬箭齊發的喑咽吶喊,再也看不到那戰馬飛奔揚起的塵土,這里只有前來追尋古戰場的游人。而遠處綠洲深處一縷炊煙裊裊升起,伴隨著討賴河的濤聲飄向遠方,一剎那間,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畫面開闊、意境雄渾、氣勢磅礡、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意境叫你陶醉其中,感嘆不已。或許,也只有在這里,你才能更為深刻地感受到這兩句詩千古壯觀的人文內涵,感受到詩人王維身負朝廷使命前往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時的那種情懷,感受到邊塞風光所賦予的那種大氣、雄壯甚至略帶一些凄楚蒼涼的絕美景色…… 回眸環顧,南面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一片蒼茫,北面高聳入云的黑山橫亙而立。垛墻、烽火臺、長城第一墩、討賴河大峽谷以及沙海、綠洲……構成了一片來自遠古的呼喚,在空曠寂寥的戈壁沙漠,敘說著蒼涼肅穆的邊關歷史。此時,再一次撫摸懸臂長城的磚石,撫摸智慧和血汗夯筑的奇跡,讓一種暖暖的體溫,攜帶著金戈鐵馬的戰火,冷酷的刀光劍影,融入古老滄桑、寧靜祥和、生生不息的歷史深處,令人思緒萬千,感慨良多。 從懸臂長城下來,那些迎著漫天砂礫、飽經風霜的“絲綢古道” 雕塑群便引入眼簾。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一個個歷史上的偉人從我眼前走過。從他們凝重的步履中,從他們堅毅的神情中,從隨從、馬匹、駱駝和馬車前行的陣勢中,可以看出此處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可喜的是,山腳下那一渠雪山融泉水,清冽而甘甜,天然無污染。喝上一口,一種清爽在這一刻叫你感受到祁連山博大的母愛情結,萌生出許多悲喜滄桑的感懷…… >>>更多美文:經典日志
自從去年退休后,我就利用閑暇時間學雕刻,一點也沒有退休后的失落感。 雕刻所用的木頭,并非一般的楊樹、槐樹等密度松散的木頭,最適宜雕琢成擺件的木頭當屬紅木。大塊的上等紅木價格不菲,那是技藝嫻熟的行家所用的材料,作為新手,我一般從網上淘揀紅木中價格較便宜的紅酸枝、花梨木等邊角料。 買來木料,我會先拿在手上左看右瞅,揣摩能雕成什么。想好了,再動刀。屏氣凝神地每一雕、每一琢,刀刃之下木屑一點點地散落,木質的芳香讓人猶如置身自然叢林。久而久之,我執刀的手指漸漸起了繭。待雕好一個擺件的輪廓,只幾分形似,那欣喜的感覺便如同養花人看到枝梢上即將綻放的花蕾、垂釣人瞅見水下的魚兒吐泡泡。 一件小木雕,經過去表皮、雕琢成形、打磨拋光,每道工序都充滿著快樂,一塊灰頭垢面、沒有任何美感的木頭,經過自己的手,成了佇立于案頭、栩栩如生的擺件,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雕過一陣子木頭后,我感覺手指靈巧許多了,便買來一些玉石的毛料雕琢。從木到玉,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觸感,但它們都讓我感嘆自然造物的神奇,雕刻的過程中,我的內心總是不由自主地充盈著對自然的敬意、對生活的熱愛。 雕刻,最是修心養性。正所謂“精雕細琢”,是浮躁不得、急于求成不得的。雕刀遇上樹瘤,要輕輕地削,琢至木薄處,需慢慢地刮,打磨拋光至拐角細節,正如為人做事,得神至心到。 雕技是手藝的集成,更是性情的歷練。當一個個雕刻成品擺上家里的書柜案頭,我的內心既喜悅、又驕傲,雕刻帶來的情趣與快樂,讓我的晚年生活不再單調。 >>>更多美文:空間美文
我又一次夢見外婆村口那棵古老的皂角樹。我仿佛看到那個梳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奔跑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站在樹下的外婆,此刻正瞇著眼睛朝路邊張望,花白的頭發在風中飛揚。 外婆去世好多年了。在那個夏日炎炎的中午,外婆扛著鋤頭從田里歸來,顧不上休息,舀來清涼的井水,洗掉腳上的泥巴,忽然,頭一暈,栽倒在了地上,從此再也沒有醒來。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里,外婆含辛茹苦地把四個子女拉扯大,待到兒孫滿堂,可以享清福的時候,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皂角樹默默地佇立在那里,猶如遙遠的燈塔,小的時候,當我遠遠看見這棵皂角樹,就知道離外婆家已經不遠了。皂角樹又像士兵,忠誠地站在村口,保護著外婆,保護著這個家。 立夏時分,皂角樹上開滿了小黃花,密密匝匝,微風襲來,香氣撲鼻。由于久住在外婆家,鄰家王婆婆笑著說,你媽媽不要你嘍!我信以為真,淌著淚找到正在樹下納鞋底的外婆,外婆慈愛地將我摟進懷里,用粗糙的手抹去我臉上的淚水,說:“傻孩子,過一段時間媽媽不忙了,就來接你了。”深秋,皂角樹上高懸著的濃黑堅硬的皂角在風中叮咚作響,我蹲在樹下,撿拾掉落在地上的皂角,那油黑發亮的皂角形如刀鞘,輕輕一搖,嘩啦啦作響,好玩極了。 如今,這棵皂角樹長得更加粗大,外婆也已故去,小院早已人去樓空。 外婆靜靜地睡在離皂角樹不遠的田里,皂角樹日夜守護著她。當我踩著松軟的落葉,來到外婆墳前,取出她生前最愛吃的食物,我仿佛又看到外婆那和藹可親的笑臉,眼淚頓時模糊了雙眼……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RR111DVOM254WD5